当前位置: 鲳鱼 >> 鲳鱼的习性 >> 武汉味道一味解千愁,开在江城的宝藏外来菜
题记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游艺路
游艺路,是我在武汉生活了十多年,从来没有听说过的道路。直到今年上半年,我跟片哥、老姬在新世界的星巴克聊完事情,步出门,跟片哥协商去哪儿吃饭,“万松园金焱牛肉粉?”片哥摇摇头,“不吃牛肉粉了吧,这样,我带你去吃一家温州海鲜面。”
夜色里,我们踩上单车,向老汉口的巷弄进发。按照陈年老记忆,片哥执意说是在民意街某社区附近,是一家做温州菜的,但具体名字他忘了。我们按照他的记忆导航前去,结果啥也没有……顿时懵了。随后,在汉口巷子乱窜,如无头苍蝇,向路人打听,不管是环卫工阿姨,还是路边老人,均摇摇头,表示不知此餐馆的存在……难不成倒闭了?
还好!就在想放弃之时,经过半个小时的折腾,我们在游艺路一处极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这家“温州清江海鲜面”,门脸不大,内有乾坤。小吃即有海鲜面、炒粉干与年糕等,这是典型的温州味道了。更不用说,不仅仅是粉面那么简单,这里还有炒菜,以及地道的温州海鲜。
菜端上来,一碗海鲜面、一条鲳鱼,顿感辛苦没有白费。当然,我执意要点的海蛎煎踩了雷。
于是,因为这家小馆子,我记住了汉口的这条不起眼的小街道。
前几天,我们“跳跳糖”三人组在汉街拍摄万嘉年华活动,寻铁机路李记烤四行,结果意料之外人满为患之时,果断改变原有行程,从铁机路打车直奔这家温州菜馆。
2、温州清江海鲜面
第二次还是夜色中来此,时间大概在七点左右,我头一回认真打量起周遭的环境。
靠近汉正街,店门口对面,是拆迁打围的一片空地,独立着一栋古旧的大楼,黑洞洞的,只有两三亮着灯的房间。
路这边,就是几家不起眼的小店。这家“温州清江海鲜面”在夜色里很不起眼,店名招牌都是暗暗的,如果不仔细辨认,都不知其名字。好在门口可以外摆几张桌子,十多名顾客(汉口老杆)在外头吃饭抽烟,部分会打着赤膊,这是汉口夏天经常看到的情景,而这样的场景,也就意外着这家餐厅,味道不错,值得打卡。
我们点了几样菜,抱籽河虾、梅童鱼、鲳鱼、温州肉沫茄子、炒年糕。
抱籽河虾,给点姜片,盐水一煮,就可以出来,看似很简单,火候的把控最重要,对食材的考验没得说。老板娘挑拣很自信,她会把死掉的虾子的,都丢掉,这是可以喂乌龟、甲鱼等的好东西。吃起来,大小不一,虾头不要,虾壳薄如蝉翼,可吞下去,这是海洋野虾,才有的品质。
梅童鱼,这是片哥科普告诉我们的。鱼头又大又圆,眼睛却很小,体形修长,温州人也叫大头子梅鱼,肉质细嫩,鲜美无比。吃的时候,蘸一点汁,最好了。抱歉,到了形容海鲜的时候,真是顿感词汇匮乏,哈哈。
鲳鱼,价格不便宜,早年的价格是68一条,我们这次点的个头,估计要百元左右了。我前两天国庆节去宁波玩,一条大鲳鱼,花了我四五百块之多。只是那次店家做得并不好,过咸了。
跳跳鱼,也叫弹涂鱼,《舌尖上的中国》曾给这条鱼一段镜头,是在烈日海边滩涂中跳来跳去的,特别萌的一种。弹涂鱼的求爱舞,有点儿我们看皮影戏的感觉。雄鱼会在滩涂上,不断地扭动身体,鼓动腮帮、将背弯成拱形、尾鳍竖起等来展示自己的魅力,挑动进入自己中意的怀卵雌鱼。
弹涂鱼的成名据说是广东人陈济棠,他探亲路过安铺时,有旧日部下以弹涂鱼煲酸菜配上本地红米粥招待他,陈济棠品尝后大为夸赞,弹涂鱼即升为一道粤地菜肴。
鲁迅先生在在《故乡》中曾描写闰土捉“海边跳鱼”的情景,“那黑不溜秋,随潮而跳的滩涂鱼,其貌不扬,却是海鲜中美味”。其实,弹涂鱼在广东、福建与浙江沿海滩涂分布较多,有人调侃,当弹涂鱼拼命地想进化逃离海洋中的危险时,却遇到了最会吃的中国人。当年海边滩涂随处可见的弹涂鱼,渔民们捉来自家吃或者拿来当饲料喂鸡鸭之物,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且价格高昂。
弹涂鱼可做鱼干长时间保存,也可以做汤,这回温州人家的弹涂鱼是咸菜烧的,增加了鱼之鲜美。我刚开始不太会吃弹涂鱼,以为吃完鱼身就可以了。片哥告诉我,吃弹涂鱼要记住,精华在鱼头,要多吸几次,才过瘾。于是,我在吃完鱼身后,多嘬了几遍鱼头,似乎有点儿鱼鳃肉的味儿了。
记得很早之前,中烹协国际美食委员会副主席、江月明老师就向我们科普过“吃鱼良方”,即“鳙鱼吃头,青鱼吃尾,鳊鱼吃边,喜头吃籽,鲤鱼吃皮,鳜鱼吃花。”
虽然总是将,海鲜,海鲜,无非是新鲜排第一,其他的都退居次要位置,但如何烧、如何吃始终是绕不开的。
另外想点的美食不少,比如海瓜子,嗑瓜子一样消磨时间,特别鲜,但有抱籽河虾在先,放弃。炒粉干一直没来得及点,也放下次好了。
3、美食孤岛
老汉口的居民区何以有这样一家地道的温州菜馆,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片哥告诉我们,这附近是温州人的聚居区,此处有一大批做电机、水泵的人群都是温州人。他记得早年温州餐馆的外卖,店主人接到了订单,讲的是浙江话,叽里呱啦,武汉人听不清白,但能晓得大体意思,无非是这道菜该如何如何烧,有点儿温州家常的味儿。
我们上回去妙墩路的广顺粤菜,老板其实并非厨师出身,但“食在顺德,厨出凤城”,无碍闯荡武汉人顺德人家,能够做出一道道美食出来。
那日,我们吃的是香菇蒸鸡、腐乳汁烧空心菜、咸蛋芥菜汤、咸菜蒸鱼、鱿鱼圈,都是很家常的粤菜。
最近,我们在考察汉口的外来菜系生存现状,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美食孤岛”(创意来源于移民孤岛),即一家外来菜系的老店能够长久存在,是源于这附近有不少相关性的外来移民在支持他们,长久下来,外来移民提供了忠实粉丝,而本地居民提供了改良意见,于是这家餐厅得以生存下来。
汉正街服装城多监利面馆,古田多闽菜小馆,徐州新村(刘家庙)是原徐州铁路工厂的工人居住过,鹦鹉洲大桥下多有湖南人的影踪……
广顺粤菜馆的存在,是早年附近有一个不小的广东工程公司,这家叫做华达的公司是做建行、中信等银行装修的,他们的职工将广顺当做了一个平价食堂,这是广顺能够生存的最大源动力。
同理,我想起了经常去吃的Rainbow·彩虹空中花园餐吧,其前身是维港购物中心的顺意食坊,一家主打粤菜的餐厅。我们小众美食圈子很推崇这家,这里也是越秀地产公司的食堂,但武汉人对之不太习惯,除非是很懂粤菜的人士,因为这家走的是传统粤菜的路子,比广顺更加传统,广顺还是多了江湖菜的影子,油盐味精会重一些,顺意食坊是非常清淡,一颗味精都不要的。
片哥很喜欢广顺粤菜,这算是他早年的粤菜情结。不过,我更喜欢顺意食坊,这也跟我接触粤菜,或者说深入了解粤菜,与这里的主厨不断地向我科普与给予美食体验相关。比如说前不久吃的海立鱼鱼生,鱼身做鱼生,鱼骨油炸,鱼尾做粥。汉水之滨,月湖桥在侧,夕阳西下,到圆月东升,三杯两盏小酒,分外滋润。
不止是粤菜,其他菜系进入武汉都在进行着本地化的改良,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我举两个相对成功的案例。
家近青山,我经常买的卤菜是皮记卤味,卤牛腱子、麻辣香肠和酱板鸭是皮记的三件宝,片哥一家经常性一次购买就是三四百块,价格有点贵,但物有所值。皮记的招牌是酱板鸭,就是武汉早年卤菜江湖的味道,其实来自四川乐山,传承的是李鸭子、王鸭子等,纯净,清爽,没有过多的香料味,是很可贵的。麻辣香肠,是有着青山印记的味道,跟广式香肠完全不同,麻辣可口,片哥告诉我,他的青山朋友一家每年春节,就是买皮记的香肠,他们认为这就是正宗的青山味。至于他家的海带、千张,则是地道的北派感觉,这与青山多东北一带的外来移民有关系。可以说,这家开了三十年的老店,是多种口味与本地人群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成就的结果。
鱼小杨,最近从武昌江滩开到了南京路,这是一家主打宁夏滩羊的馆子。在宁夏,羊肉的吃法是,清炖,只给一点点萝卜、枸杞、红枣,羊汤、羊肉大块,都是清清爽爽,带一点奶香的。手抓羊排,无非就是干碟蘸料,佐以大蒜瓣。但进入武汉,鱼小杨进行了适当的改良,蘸料上,多了醋汁、韭菜花。
在宁夏,羊头是卸下肉来,单独炒菜的。在武汉,羊头是整个儿卤的。此外,还有辣卤羊蹄、卤棒棒骨之类。据主厨说,现在还在研制针对一人食、两人餐的新菜,更适合年轻人。其实,提到羊肉辣卤,传统武汉羊肉做法,即加花椒大葱生姜水煮,羊必须是随州的羊,煮熟了切片,蘸各种调料吃。其实,随州羊的品质,当然比不上宁夏羊,这是一个再造美味的过程。
可以说,任何外来菜系,进入武汉,必然有一个适应性的过程。这个适应性,并不是坏事,而是让原有美食能够活下来,并可能形成一个新的面貌。打个比方,日本横滨的中华料理,美国的杂碎菜,乃至新加坡牛车水的烧腊……岂不有意思?
在温州清江海鲜面一期视频发出后,有网友告诉我,武汉是有50万温州人的,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人在他乡,最眷恋的就是一口故乡味道,可谓一味解千愁,而汉口这座“五方杂处、江汉朝宗”的城市,正是因为各色外来人口的前来,一砖一瓦地搭建,才让这座年仅四百余岁的城市备生光辉。
回到开头的游艺路,看似文艺范儿十足,实际上其命名来源于当年汉口有一座城门叫由义门。
所谓,大江大湖大武汉,意气风发,魅力如斯。
提及餐厅:
广顺粤菜,汉口妙墩,赤浪家常菜隔壁。
Rainbow·彩虹空中花园餐吧,越秀维港购物中心四楼,稻香隔壁。
温州清江海鲜面,汉口游艺路,交管局门口附近。
鱼小杨,汉口南京路(武昌江滩积玉桥)。
四川乐山皮记卤菜,青山区街坊。
作者:舒怀
图片: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