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鲳鱼 >> 鲳鱼的习性 >> 与共和国共成长从前慢,400多公里跑一天
文图/流苏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
的确,回想从前的一切,就像慢镜头,所有的景致都是缓慢的。
车,都是公家的,且很少轿车。记忆中解放牌汽车和东风牌客货两用大头车最多,且除了加汽油,还要给水箱加水,否则会烧开锅、损毁发动机。
火车,绿皮火车,可是从前人们出远门的最佳选择,虽然坐上去那“咣当咣当”的道轨摩擦声响会相伴一路,却常常一票难求。记得八十年代末,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第一次回蓬莱奶奶家过春节时的情景,如今虽三十多年过去了,却记忆犹新。
济南至蓬莱也就多公里,但必须先从济南坐火车到烟台,再由烟台转乘长途汽车折回到蓬莱,由蓬莱再换乘县城通往乡镇的公交客车,再骑自行车到达目的地——婆婆家的村庄。这个路程,在今天而言,自驾也就4个半小时的光景,最多不超过5个小时。而当年,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几乎是整整一天一夜。
头天傍晚6点由济南上火车,得到第二天清晨5点才能抵达烟台。济南至烟台公里的路程,用时足足11个小时。然后烟台至蓬莱80公里的路程,坐公交客车2个半小时,且必须等到早晨8点才始发第一班车。到达蓬莱车站已是大中午头。下午发往各乡镇的头班车也得2点钟才会有。尔后,70多公里的路程还需颠簸2个小时才能够抵达。等费尽千辛万苦到了乡镇驻地,坐上早已等候在此的家人骑来的大金鹿自行车,一路跌跌撞撞、提心吊胆、晃晃悠悠的进到孩子奶奶家的大门口,已是掌灯时分。除了天上稀疏的几颗星星不时地朝你眨眨调皮的眼睛,周围伸手不见五指。漆黑一片的夜幕,偶尔响起的几声狗吠,提醒着你还有尚未入眠的人儿在晃动。
那时,回一趟婆家,路途时间的耗费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天气的寒冷。于我这个从小在南方长大的姑娘而言,至今回想起来,依旧心有余悸。离开济南的时候,天上飘着雪花,地上结着厚冰,冰天雪地协调地沆瀣一气,冷得很彻底,很通透。气温零下十五度,无孔不入的冷风钻过我脖子上的缝隙蛮横地鱼贯而入,再看看我的一身行头——大衣毛裤皮棉鞋,风雪帽,长围巾,大口罩,棉手套,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得只露四眼(戴眼镜)在外面,整个一地道战偷地雷汉奸的打扮!毫不夸张的说,就是这样捂得严丝合缝的装束,却依旧是哆嗦了一路,那冰冷刺骨的感觉,让如今的我一回想起来仍旧寒颤不断——那手脚冻得简直像断掉一样生疼啊!待进得家门、脱鞋上了热炕,盖上焐得热烘烘的被子,许久都暖和不过来。双手捧着婆婆递过来的那碗滚烫姜汤,眼泪竟像断了线的珠子,吧啦吧啦直往下掉……
老家的土路、土屋、土炕,还有土得象泥土一样的传统待客之道和那富有戏剧色彩的过年味道,仿若昨日。
先生家有一个很大的院落。一溜座北朝南的五间尖顶青色小瓦片土坯房,自东向西,分别是东厢房、次东厢房(过道、仓储房)、主房、灶房、西厢房。除次东厢房和灶房各有朝外开的一个对开的两扇木板门外,其余房屋之间都是挂有红红花布门帘的内门相通。每个房间都有一个或朝南、或朝北开的两开扇的木框玻璃窗,玻璃窗上贴有漂亮的剪纸窗花。屋里没有炉子,更没有暖气,房间很冷,但凡客人一进门,便被主人邀请脱鞋上炕——炕上很热、很暖和——灶房做饭用的墩着一口大铁锅的大炉膛正烧得那些农作物秸秆和树枝木柴噼里啪啦的作响,它的烟筒直接通过主屋的大炕,正轰轰烈烈地往外冒着股股袅袅的青烟,似乎要与烟花爆竹的烟雾一比高低……客人刚刚盘腿坐定,好客的主人便递过来一大碗冒着热气的、深褐色的老黄酒,一碗下肚,立刻叫你面红耳赤,一股暖流直涌脑门儿,话匣子也即刻被打开……
还有,大年三十上午,供奉列主列先的场面那叫一个隆重和庄严——先是燃放它一挂两千响的长长鞭炮,然后开始请神——请出列主列宗,即“家谱”,俗称“老麽老”。“家谱”被婆婆用破旧的报纸里三层外三层精心包裹着,儿孙们小心翼翼地展开,然后工工整整地悬挂在迎门的厅堂正上方。
这是一幅纸制的、有着很多褶皱、透着些许斑点和水渍印记的、已经很泛黄的、边沿破损了许多的字画:中间是一位身着长袍、留着长长胡须、面目慈善的男性老者,威严地端坐在画的中央。在画像的下面是长者的名号,名号下是依次排开的一串人名,每个人名下面,又分出一串串的人名,有长串的,也有短串的,就像一棵树生长出许多枝桠一样,越长越茂密庞大,人名,越排越多。画像和人名均是用毛笔呈现的,人物画像是简单的素描,几笔勾勒却惟妙惟肖,细小密麻的毛笔字娟秀中透着一股苍劲。
在“家谱”正下方,支上大供桌,摆上三碗六盘供品——三大碗鸡鸭鱼肉和豆腐,表示“年年有余”和“兜福”;六小盘水果点心,有年糕、苹果、橘子香蕉、糖果等水果和小吃,分别寓意着“年年高、平安、吉祥、甜蜜”等美好的祝愿和期盼,白米饭上插上三至五双红色的新筷子,最后,在供桌的中央点燃高香。至此,祭祖供奉的场所便齐活了。接下来,儿孙们便一一开始毕恭毕敬地在“家谱”前跪拜叩首,虔诚地祭奠、祝福和祈愿。
胶东向来有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吃水饺的习俗。这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的水饺馅是有讲究的——一荤一素。荤馅,代表一年到头生活始终丰裕殷实、富得流油喷香;素馅,代表一年从头开始,素素净净,清清馨馨,并且,不论是年三十还是年初一,这第一碗水饺一定是先敬给祖先的。饺子下出来,先舀一勺汤,浇在供桌前的地面上,尔后,盛上三个水饺,摆上一双红色的筷子,嘴里念叨着“各位先人祖宗,请先受用”,然后,众人才能开吃。另外,自大年三十请神开始,这供桌上的高香就要一直香火不断,直至过了正月十五。三十晚上一整夜,所有房间的灯火齐明,院落里更有一盏高瓦数的白炽灯高高地挑起,整个院落灯火通明仿若白昼,大人们一般都不得入睡,要不断地敬香、整晚守夜……
更有意思的是大年初一的拜年。
农村的拜年,那叫一个壮观!每个家庭里,只有最年长的人在家留守,等候和迎接前来拜年的大队人马,年轻人,则一个不留地全部融入到了拜年的大军中。你看,天,还是黑色时,你便会听到由远及近的狗叫声和不绝于耳的鞭炮噼啪声成片地炸响开来,其间,还夹杂着一两声快意的说笑、嬉闹声和一长串“咚咚”作响的脚步声——嗯,开始拜年啦!你瞧吧,左邻右舍、庄里乡亲们,一伙又一伙,一拨接一拨地接踵而至,个个新衣新袄,人人笑逐颜开——“过年好”、“恭喜发财”,“爷爷好”、“奶奶好”,“婶婶好”、“二大爷好”……的嘈杂喧闹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常。你看吧,年幼者忙不迭地或磕头行礼、或抱拳作揖问好,年长者则笑呵呵地或迎来送往、或连塞带推地往孩子手里、荷包里送压岁钱……这一通年拜下来,已是日上三竿了,抬头向天望去,太阳公公温暖地微笑着,不停地向你放着电眼,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火药味,吮吸中,却忽然听见自家的肚子“呱呱”的一阵叫声……等回到自家院子里,你再低头一瞧——好嘛,原本散落着烟花爆竹碎片的红色地面,已经被前来拜年的人们踩出了一条痕迹明显的小路喽——人丁兴旺,百事通达啊,那叫一个高兴啊!
……
今年一进腊月门,二弟媳就开始张罗着准备年货,光各种鱼类就准备了二百多斤,可让我这个内陆的居民大开了眼界。平日里自己光顾的各种酒店虽说不少,也品尝了不少的海味,但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鲜活的海鲜——鲍鱼、海参、对虾自然不在话下,带鱼、黄花、鲳鱼、黑鱼、鲅鱼、偏口、辫子鱼、扇贝当然是主力军了,还有鲈鱼、鳕鱼、桂鱼、墨鱼,金枪鱼、石斑鱼、沙丁鱼、三文鱼……二弟媳知道我向来喜欢吃素,特别爱吃海带和裙带菜,好家伙,鲜的、干的海带和裙带菜一应俱全,还有,各种新鲜水果和干炒货,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光是各种鞭炮和礼花就准备了两大麻袋和十好几箱哦……
年,依旧是象原先一样过得红红火火、热闹非凡——张贴福字和红门对儿(即红春联),请神摆供桌,包饺子、炸面鱼、蒸大饽饽,放爆竹、燃烟花,守夜、唠嗑、看春晚,挨家挨户拜年、收送压岁钱……欢欢喜喜,忙忙碌碌,不亦乐乎!变化了的,只是没有了过去的土路、土屋、土炕,而是代之以轿车、高楼、别墅和现代化的时尚家居。婆家的兄弟姐们,好几家都拥有两辆、甚至三辆汽车啦,娘家这边的兄弟姊妹们,也都已是更换了第二辆、第三辆汽车了……
现如今,早已是柏油马路镇镇通,水泥马路村村铺,交通四通八达,出行工具应有尽有——飞机、高铁、高速客车、自驾,任由选择!原来济南至蓬莱一天一夜的路程,现在只需半天时间就完全搞定。在路上、在任何交通工具里,都会冬暖夏凉、四季如春。过去民谣里说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生活梦想,也早已成了农村寻常百姓家日常现实生活的写照。
室外温度摄氏零下十五度,室内二十二度……那份浓浓的亲情,那个期盼团圆、吉祥、安康的心愿和那种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习俗,无论时光如何翩跹,岁月如何变迁,也是永远改变不了的……
看着家人们的身材个个多多少少都有些变样,看来大家这段时间生意都比较红火。嗯,心宽体胖的真意就在这里了。
在除夕的晚上,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被无数人诟病的春晚节目,大家坐得很近,吃着零食,品着香茗,说着话,唠着嗑,这里的方言我不会说,但是每个字我都可以听得很清楚……
爆竹,烟花,很多人,喧笑声……这样的气氛久违了。
这个年,很冷。这个年,很暖。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我心里默诵着木心先生的这首诗,悄悄离席、独自踱步来到硕大的阳台。
这是二弟年购置的一套别墅,12个年头了。今年为了大家庭聚在一起过春节,二弟两口子又花重金重新装修了一番。这不,刚听二弟熄说,今年他们在烟台市区黄金地段购置的那处三室两厅的房产证也下来了……这一切都得益于二弟媳红红火火的生意。我附身在阳台的栏杆上,听着身后隐隐约约传来家人们插科打诨嘻嘻哈哈的交谈声,我希望时光倒流,更加好好地爱家人爱自己爱朋友。看着远处流光溢彩、车水马龙的都市,我希望时光慢一点再慢一点,好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慢慢欣赏祖国美好的明天……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