鲳鱼

逛乡村年集看人间烟火

发布时间:2023/1/15 0:35:30   

  □记者栗晟皓报道   热闹的乡村大集吸引了不少年轻人前来。

  □本报记者吴宝书丁兆霞

  年味最浓的地方是哪里?乡村大集必须名列其中。

  “这个年画,多少钱一张啊”“老板,给割这块肉呗,五花的,留着包饺子”“过年了,置办点茶叶给家里人喝!放心吧,都是实在人,秤少不了你的”……每逢农历“三、八”是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大集。1月25日正是腊月二十三,一大早,安东卫大集就已人潮涌动。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汇成一片,浓浓的年味升腾在大集之上,好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赶大集

  赶的是“人间烟火”

  “黄墩大饼唻,卖黄墩大饼!”老家是岚山区黄墩镇的朱全江,在安东卫街道开着一个饼店。腊月二十三这天,马上就要往六十岁上数的朱全江,凌晨两点就起来烙饼,为大集作准备。“小集一集卖十几张大饼。这个集大,能卖30张。”指着比平常锅盖还要大两圈、外焦里软的大饼,朱全江热情地推荐:“吃过的都说好!”

  自从五年前开始卖饼以来,这附近的集市,朱全江几乎逢集必赶。虽然现在超市里啥都有,网购也很方便,但朱全江认为,对农村人来说,农村大集仍是一个重要的交易场所。“家里没店面的,种的菜自己吃不了的,一年到头就指望着赶大集出摊,挣点儿零花销了。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家里缺点儿什么,也还是习惯上大集上来找找,图的就是集市上的货全、货鲜,尤其是年集,都少不了要置办祭奠先祖、除旧迎新的所需之物。”一个包着头巾、佝偻着腰身的奶奶,停在饼摊前,要买几个馒头,朱全江额外又给老人拿了两个。“老年人不容易,该照顾就得照顾。”

  “   一位卖年糕的大爷,头发已然花白,70多岁光景。称罢年糕,便掏出一个塑封   赶大集的人群中,不仅有周边的村民、居民,也有不少“城里人”。“八点多就出门了,带着孩子开了一个小时的车来到这里,就为了赶年集。”日照市民张玲提起买的东西给记者看。“其实也没买什么东西,就给孩子买了糖葫芦、小点心和一些水果,大集上很多东西超市里都能买到,来这儿就是为了凑个热闹,带孩子感受感受,也找找我们记忆里的年味。”

  张玲说,大集既不高端大气,又不现代时尚,但就是那些嘈杂的乡音、绚丽的年画、街边临时搭起来的剃头铺子,满满的乡土气,满满的回忆杀,最是动人心。临近年关,如果不到大集上走一遭、转几圈、买一买,即使家中置办下了山珍海味,也会觉得缺了点儿仪式感,少了点儿年味的。

  赶大集

  赶的是安逸富足的生活

  靠海吃海,海味是海边人的家常菜,安东卫大集也是名副其实的“海味大集”。在稳居大集“C位”的一排又一排海货摊位上,各种海产品,不管是干的还是鲜的,应有尽有。

  “这个虾怎么卖?”“来两条鲅鱼吧”“这是金鲳(鱼)还是银鲳(鱼)啊”……44岁的王桂明的摊位前,鲳鱼、鲅鱼、黄花鱼、舌头鱼、红头鱼,摆了十几筐。询价的、砍价的、挑鱼货的,把他的摊位严严实实围了一层,王桂明和媳妇应接不暇。

  “年底了,20天出海一次,七八天就回来,一趟能拉十几万斤货,6个集就卖得差不多了。这批货,腊月二十八再赶一个集,就卖完了。年前就不再出海了,等着过年。”作为岚山本地的渔民,王桂明家里养了两条铁壳船,卖渔获卖了17年。他深切感受到,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和消费水平的提高。

  “舌头鱼几块钱一斤,鲅鱼22块钱一斤,鲳鱼27块钱一斤。以前人们买鱼,都拣便宜的买,餐桌上大多是海虹、海蛎子,过年过节才有鲅鱼、螃蟹。这几年,就是不逢年过节,不招待客人,人们买鲅鱼、鲳鱼,吃螃蟹、大虾也不含糊了,一年到头,餐桌上都少不了海鲜。”

  餐桌“海味”升级,当然离不开给力的海洋产业。在山东大力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背景下,有示范带动和专项资金的引导,贝藻兼养、立体养殖等模式在岚山已成潮流。如今,岚山区贝藻兼养、立体养殖等模式的养殖面积约为10万亩。不仅如此,在日照市海岸以东海里的“黄海冷水团”里,“深蓝一号”网箱中的三文鱼去年正式收鱼,这标志着我国首次规模化养殖高价值鱼类取得成功,国产三文鱼开始端上百姓餐桌。

  长相丑陋却全身是宝,名字里又带着美好寓意的鮟鱇鱼,是近些年来食客们追捧的岚山美味之一。38岁的盛健和媳妇二人,一个卖鮟鱇鱼,一个卖虾。因为忙不过来,又专门请了一个大爷帮忙处理鮟鱇鱼。去除嘴部尖牙、剔除鱼鳃、剁块、装袋,三下五除二,盛健和大爷就把给客人称好的鮟鱇鱼帮忙处理利索了。两三个钟头过去,长长的板子上排列整齐的鮟鱇鱼就被销售一空。“卖了斤。”盛健说,岚山区这边五天一个集,把握好春节前年集的销售高峰期,销售收入够一家老小过个富足年了。

来源:大众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3014.html
------分隔线----------------------------